新闻资讯
张飞一个杀猪的,为什么这么厉害?历史上张飞被谁杀的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三国张飞,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张飞可以说在三国历史上是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很多读者认识张飞都来自于《三国演义》上的描述。我们都知道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很多的故事都是作者根据历史杜撰的或者是市井上流传来的,有的不足为信,很多故事的真实性很多都值得推敲的。甚至现在很多的文章竟然说张飞是个能写诗作画的文化人,长相还很儒雅清秀,这个是没有依据的。今天小编就跟大家来仔细分析一下,历史上真实的张飞究竟是什么样的?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关于描述张飞的篇章不足千字。因此,我们为了更好的揭开他真实的情况,从以下五个角度来详细说说吧。
张飞的家境。根据三国演义的记载,张飞家世代居住在涿郡,家里有点地,还有点副业像是卖酒还有杀猪。他呢喜欢结交天下英雄豪杰。而且拜了刘备为大哥以后,甚至还自己花重金招募了三百名勇士呢。所以这里看来,张飞家是个小地主,有余钱,有良田家业,还有养猪场。但是在三国志里面,只说了十六七岁的张飞就和关羽一起拜了刘备的码头,参与了起义军。小小的年纪,竟然就能跟混混头子刘备,以及逃犯关羽混在一起了,可见当时张飞还是有点能力的,当然了他社会地位也不高,看他处的这些朋友就知道了。三国志还记载了张飞36岁才结婚,在古代如果是个大户人家有钱人,是不可能结婚那么晚的,所以以此来看他可能是没什么钱的。不过跟演义里不一样的是,东汉时期老百姓是不吃猪肉的,只吃羊肉,所以说他是杀猪的屠夫,也可能是作者杜撰的了。
张飞的相貌。三国演义上说,张飞身高很高,有大胡子还有一双像是永远瞪着的圆圆的眼睛。说话声音很大,大嗓门子。现在网上说的张飞长得儒雅清秀是不贴切的。小编认为,张飞的相貌应该是比较凶恶的。三国志里写张飞在长坂坡拆了桥梁来阻断曹军的追击,他瞪着眼睛横握长矛,大叫:“我乃燕人张翼德,谁敢与我决一死战!”曹军没人敢上前。如果没有凶恶的面相,是无法震慑到敌军的。
张飞的性格。关于张飞的性格的描述上,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上描述的差不多。都说张飞是个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的。意思是他敬重君子义士但是也喜欢鞭打士兵,特别暴力。但是驰骋疆场数十年,与士兵弟兄一起出生入死、同甘共苦的,本来我们认为的好的将领大多都是身先士卒善待与自己比肩战斗的战友的,但是张飞却对士兵极其粗暴,不是打就是骂。这也是他一个致命的弱点。就连刘备都告诫他不可以刑罚过重。他在军队的管理上是残暴的,所以最后的结局也不好,死于自己的下属之手。
张飞的军事能力。三国演义为了凸显诸葛亮的卓越的指挥才能,对其他的将领的军事能力都描述的很少。其实张飞在三国那时期确实也是个出色的将领。就像长坂坡据水断桥,张飞布疑兵吓退敌人。在打蜀地的时候,张飞也是荆州的主力,战功赫赫。平定了江州,之后又一举拿下巴郡、巴西两郡,几个月时间益州就被打下来了。
张飞的写诗绘画水平。这个小编认为张飞是没有这项技能的。三国志和三国演义里写的都是张飞是个粗人的,而且他十六七岁就跟着刘备东征西战、居无定所了,因此也没有这个时间去吟诗作画的。明朝中后期的一个画家叫卓尔昌他说张飞喜欢画美人,擅长草书,不过他说的也就是几个字,而且没有依据可以参考的。还有后来的学者把张飞给包装成著名书法家的,说张飞在打败了张郃以后,写了立马铭。这段在史书上记载也是只言片语,非常有可能是后人瞎说八道的。
所以张飞的形象在你的心中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呢?综上所述,大多数人认为的张飞其实是三国演义里的形象更为深刻,主要是根据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改编的。不过在三国演义中张飞的人物性格和形象还是比较讨喜的,是作者塑造的比较成功的一个角色。后来的小说里也很多类似粗犷鲁莽的人物形象,不过张飞的形象却是没有任何一个人或者任何一个小说的人物形象可以代替的。所以三国演义里面张飞这个人物形象描写对后来的小说里这个类似人物特征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你们喜欢三国演义里面的张飞粗犷中透露着那么点可爱的人物形象吗
张飞一声怒吼吓退曹军?张飞大吼吓退曹军是什么典故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张飞吼死人,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首先我觉得用“吓退”这个词应该更准确一些,为什么呢?《三国演义》中描写的是张飞持矛立于长板桥上大吼:我乃燕人张翼德,谁敢来战?三声过后,曹操手下将领夏侯杰吓得肝胆破裂而死。这当然是杜撰,张飞又不会狮吼神功,怎么能够吓破人的肝胆呢?那么事实真相是什么样呢?
真实的情况跟这个差不多,不过没有这么夸张。当时张飞派人将桥拆掉,然后立于断桥之上向曹军大喊:我是张翼德,谁来一决生死。曹操手下没有人应战,随后曹军撤退,仅此而已。
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出自《三国志》
这里就有疑问了,凭借张飞大喊一声,曹操就吓得撤军了吗?事实情况肯定不是这样的,那么曹操撤军的原因是什么呢?
曹操其实并不是怕张飞,而是怕刘备。为什么这样说呢?这就要回过头来看一看,曹操为什么要追击刘备。
公元208年,曹操南下征讨刘表。刘表病死,小儿子刘琮代领荆州。刘琮无胆识,在幕僚的劝说下投降了曹操。但是刘琮没有把这件事通知刘备。
刘备的原计划是刘琮据守襄阳,自己到距离襄阳很近的樊城去防守。襄阳和樊城互为犄角之势,这样的话也够曹操喝一壶的。刘备没有想到刘琮率先投降,而樊城在襄阳的北边,会早于襄阳遭到曹操的攻击,前有攻击,后无援助,刘备必败。因此刘备慌忙从樊城撤军,兵分两路,刘备领军走陆路,关羽领军走汉水,约定在江陵汇合。
那么刘备为什么要退守江陵呢?襄、樊和江陵是荆州的重镇,人口繁多,物产丰富。这三座城市储存了大量的粮食和武器。当年刘表来荆州时,荆州的治所是宜城,刘表招降叛党后,将荆州的治所迁到襄阳,就是看好了襄阳的地理位置。
襄阳和樊城间有汉水经过,方便运送军粮,因此进可攻,退可守。而江陵频临长江,水路优势明显,背靠襄樊,只要守住江陵,南方四郡武陵、零陵、桂阳、长沙都很容易被收复。当年刘表就是按照这个思路统一的荆州。因此襄阳、樊城、江陵这三个城对于荆州太重要了。
曹操南下后,刘备放弃樊城退往江陵,路过襄阳时诸葛亮建议刘备攻击刘琮,占领襄阳。刘备没有同意。这样的话,曹操就拥有了三座重镇中的两座。只剩下江陵了,而刘备正逃往江陵,因此曹操急眼了,率领三千骑兵,一天一夜没合眼,就是要追上刘备,要么斩杀刘备,要么逼刘备逃往其他地方,只要不去江陵就行。
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於当阳之长阪。
曹操这样做其实风险很大,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率领骑兵追击,数量多可以,但是此时刘备的部众有两万左右,随行军民接近十万。曹操这三千骑兵冲击一次可以,冲击多次就有被灭掉的危险。
曹操在当阳长坂坡追上刘备,刘备军队没有防备,被曹军骑兵冲散,刘备几乎被擒。但当刘备越过长板桥,部众逐渐聚集时事情就开始发生变化。此时刘备有了防备,张飞持矛立于桥上迎战就是个证明。
这时曹操就要考虑一下是否能再次进攻了,三千骑兵没有休息,已经奔袭了一天一夜,况且经过一番厮杀已经极度疲惫。此时刘备冲散的部众开始聚集,明显有了准备,再进攻结果就不好说了。于是曹操选择了停止追击,暂时观察。
观察后曹操发现刘备改变了逃跑方向,刘备逃往哪里了呢?
曹公追至当阳长阪,先主斜趣汉津,適与羽船相值,共至夏口
刘备也发现曹操离自己太近,去江陵不可能了,于是决定绕过江陵南下去苍梧,投靠苍梧太守吴巨。此时鲁肃赶来,建议刘备联合孙权共同抗曹。于是刘备又紧急决定向东走,在汉津渡口走水路去夏口。看下图,此时关羽正好率船赶到,接走了刘备,顺着河水来到夏口和刘琦会师。
因此,曹操并不是惧怕张飞,而是看到刘备被冲散的部众开始重新聚集,已经有了防备,所以才停止了攻击。接着曹操又看到刘备改道去了东方,没有南下江陵,战略意图已经达到,因此就撤军了。
曹操凭借占据的襄樊和江陵,很快就平定了荆州。接着挟余威开始征讨孙权,没想到败于孙刘联手,曹操如果能料到这样的结局,还不如长坂坡直接破釜沉舟再次冲击刘备,说不定就会早早的将刘备斩杀。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张飞在长坂坡怒吼一声吓死夏侯杰是《三国演义》作者的杜撰,真实的情况是张飞立矛于长坂断桥上,向曹军挑战。而曹操带的骑兵太少,不敢再次冲击。后来曹操观察到刘备没有南下江陵,而是向东撤军。曹操阻止刘备去江陵的战略意图已经达到,于是曹操便撤军了。而不是曹操惧怕张飞这么简单,大家不要误会。